【技能之星】肺动静脉联合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

  • 文:放射科 曹 源
  • 审校:王敬贤
  • 审核:宋晓妮
  • 日期:2024-01-29

患者李女士,56岁,3个月前于外院体检行胸部CT检查,提示右肺下叶内基底段小结节。发病以来偶有胸闷、无咳嗽咳痰、无发热、无气短、无胸部疼痛。2周前复查胸部CT提示:右肺结节恶性可能性大。患者为进一步治疗来院行胸部增强CT+三维支气管血管重建(3D-CTBA),以明确病灶与毗邻肺动、静脉及气管间的关系。

肺动静脉联合血管成像(CTA)是通过外周静脉团注高浓度对比剂,选择性地显示肺部血管及其分支,并利用MPR(多平面重组技术)、MIP(最大密度投影技术)以及VRT(容积再现技术)等后处理手段达到特异性地诊断肺部血管性病变的临床目的。胸部平扫CT由于组织密度关系,很难区分结节相邻动、静脉,常规增强由于扫描期相不同,肺动静脉需分别两次扫描得到,既增加患者辐射剂量,又影响动静脉图像融合匹配度,而肺动静脉联合血管成像CTA,一次扫描,同时得到足够对比剂浓度差异的动静脉血管像,满足3D-CTBA的要求。

肺循环路径短,循环时间短,经前臂静脉到达肺血管的时间短,仅为4-8秒,动静脉循环仅2-4秒。肺循环如此之快,要想肺动脉与肺静脉同一时间同时显像,并有明显密度差,且上腔静脉无对比剂污染,这就要求扫描延迟时间和药量的绝对精准。亚洲城vip积分登录曹源医生采用小剂量团注测试法,动态监测主肺动脉窗,通过时间-密度曲线精确靶血管对比剂峰值时间,并总结公式计算出触发扫描的最佳延迟时间和对比剂总量,达到满意的扫描图像。

曹源医生介绍,随着胸部低剂量螺旋CT检查的普及,越来越多的肺小结节被检出。由于存在一定的恶性概率,肺小结节的诊断和治疗已经成为临床医生关注的重点。胸腔镜肺段切除术,可保留更多的健康肺组织,有利于保护患者术后肺功能,提高术后生活质量,降低术后并发症,成为肺小结节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。肺动脉和肺静脉分割对肺段切除术手术路径规划十分关键,且肺结节术前定性、定位也尤为重要,即胸部增强CT+三维支气管血管重建(3D-CTBA)成像的重要性。

为满足胸外科术前对肺肿物精准定位,优化手术流程,预期手术变异,亚洲城vip积分登录影像科曹源医生与胸外科联合,2018年率先开展肺动静脉联合血管成像技术并在三维支气管血管重建(3D-CTBA)中应用,至今已完成200余例,成为国内较早开展此技术的医院之一,为临床手术、临床教学提供了清晰、精准、立体的影像图像,得到临床医生的一致好评。


曹源

医学影像科副主任技师,从事放射医学技术工作15年,曾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进修学习,现任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传染病影像技术专委会青年委员。擅长全身各系统CTA检查技术及低剂量扫描技术,秉承“技术创新,临床协作,服务患者”的理念,先后与临床多学科开展联合扫描新技术,发表学术论文数篇,参与完成省市级课题多项。